网站介绍: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7万亩;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8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4.5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10个少数民族,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48亿元。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建州,“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大臣,是福建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县。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之一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陆游、辛弃疾、李纲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建瓯山川秀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武夷根艺城,有聚武夷风光于一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归宗岩,有被誉为中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万木林,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妈祖木雕神像,有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禅寺,有闽国帝都标志性建筑“五凤楼”(鼓楼),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焙遗址、东岳庙,有全省现存规模最大、具有浓郁宋代建筑风格的建宁府孔庙,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通仙门等4处古城门。“中国根雕之都”通过复评,徐墩根艺小镇获批福建省首批特色小镇,迪口葡萄风情小镇投入运营。小松湖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东峰井歧被列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福矛酒业和双龙戏珠工业旅游示范点通过验收;迪口镇被列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徐墩镇获评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北苑贡茶历史文化展示基地、玉洋湖影视基地、双龙戏珠观光工厂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建成30公里小松绿道。新建改建旅游公厕12座。小桥阳泽村等4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小松穆墩知青博物馆获“中国知青文化旅游胜地”荣誉称号。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京台高速公路(G3)、长深高速公路(G25)、合福高铁、峰福铁路、国道205线与省道204线、303线贯穿而过。合福高铁于2015年6月28日建成通车,在我市设建瓯西站。京台高速公路建瓯至闽侯段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除建瓯互通口外,我市有吉阳(徐墩)、南雅、川石、东游、东峰、小桥、迪口等7个乡镇设有高速互通口。衢宁铁路全面开工,在我市水源乡设立客货两用的建瓯东站。农业经济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盛产食用菌、莲子、泽泻、仙草、松脂等多种土特产品,笋制品、茶叶、莲子、芦柑、葡萄、大米等众多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或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建瓯锥栗、北苑贡茶、东峰矮脚乌龙、建泽泻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瓯笋干”成功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017年农业总产值96.52亿元,增长4.9%;全年投入扶贫资金5258万元,全市1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5468人脱贫。全年播种粮食面积60.33万亩。新增南平市级龙头企业18家。成功举办全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现场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小松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扎实推进。加快国家级(笋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建瓯市综合试验站建设。扎实推进省级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建设。被农业部等九部委评为首批建瓯笋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小镇加快建设,徐墩镇引进12家根艺企业,武夷根艺城获“福建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称号;小松镇入选首批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加快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作,积极打造小松李园村等8个“精品示范村”,迪口可建村、房道吴大元村被评为南平市“四星级”美丽乡村,南雅房村、顺阳江墩村被评为南平市“三星级”美丽乡村。建成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7个乡镇垃圾转运系统,实现乡镇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新建乡村污水处理设施30个,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854家,拆除面积66.86万平方米,保留的28家全部完成环评及升级改造。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58亿元,增长7.9%。笋竹产业“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项目加快建设,“6.18”虚拟研究院竹产业分院建设扎实推进。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完成万新能源、昌隆公司等7家企业重组。科级干部点对点、一对一帮扶39家骨干企业。源光电装新增生产线投产,芝星活性炭年产1万吨磷酸法生产活性炭项目竣工,利树股份二期、宏翔汽车等项目加快建设。设立10亿元闽招绿色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批5亿元)、2.5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首批5000万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入股省技改基金和增资入股南平融桥担保公司。转贷帮扶基金转贷696宗10.91亿元,惠及238家企业。出台《建瓯市进一步扶持企业改制上市的若干意见》,7家企业列入省上市后备企业,利树股份进入上市辅导期。鸿志兴股份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双龙戏珠酒业等3家公司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富晶宝等2家公司被认定为南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瓯锥栗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2件。2018年5月20日,首次举办国家级笋竹产业高峰论坛。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7亿元,增长13.1%。出台《关于给予物流产业配套政策的实施方案》,浙江传化和德峰物流重组完成。农资物流园项目有序推进。支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全市施工总承包企业数增至45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电商网络初步形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竹产业馆投入使用,47家电商企业入驻。201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3.95亿元,增长19.7%。预计全年新增“五个一批”项目362个,总投资1023.4亿元。实施投资工程包项目28个,其中在2016年的基础上新增实施投资工程包13个,共涉及项目81个,总投资49.04亿元,预计完成投资17.43亿元,占年度计划102%。实施省、南平市重点项目37个,预计完成投资44.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0%;28个列入省、南平市在建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40.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5%。其中,闽江防洪工程南平段三期(建瓯)下水南段主体工程已完成;五里街道路改造工程桥面实现合拢,小松溪生态系统建设、城区学校扩容等项目部分投入使用;市博物馆着手内部装修和布馆;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正加紧开展前期工作。 百日攻坚战期间,完成开竣工项目19项,超任务8项,其中,中水南片区路网工程建设、利树高强瓦楞纸二期生产线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全众文化体育场馆、采育场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异地建设)等7个项目竣工;完成谋划项目38项,超任务13项;完成项目前期推进任务20项,占任务100%。201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11亿美元,增长18.9%,实际利用外资638万美元,增长59.5%。主要出口产品有茶叶、竹木制品、笋制品、工艺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17年,公共财政总收入11.81亿元,增长10.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8.30亿元,增长4.9%。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94.77亿元,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123.11亿元,增长5.9%。2018年,开展“打赢城市建设管理翻身仗”活动,具体包括13条道路改造建设,城区各主入口和白改黑路段立面改造工程,城区3座公厕重建及26座公厕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农贸市场市场化等。2017年,推进“水美城市三江六岸”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闽江防洪堤三期下水南段主体工程、中山东路“白改黑”路面铺设,东岳大桥、五里街道路改造、下水南段江滨路及沿江景观项目加快推进。北环路、较场路、水南二路东段、上峰景城到高铁西站连接线建成通车。汽车东站、20座公交站亭、3座港湾式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城区地形测绘和地下管网综合普查、城市道路及人行道整治、公园绿地及公厕改造、胜利路修复、南街头人行天桥维护,更换节能路灯1.06万盏。云际山公园栈道二期有序推进。启动城东污水处理厂规划和一批背街小巷改造。加强房地产开发监管,出台《建瓯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恢复对商品住房预售价格变动幅度限制。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启动通仙门棚户区改造,创新设立“选房超市”。拆除违法建筑45.37万平方米。实行环卫智能化市场化服务。全面实施“河长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加快建设,境内15条小流域水质均达III类水以上,饮用水达标率100%。加快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和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省绿委会专家评审。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造林绿化5.64万亩,收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4207亩。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生态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确定为“中国竹炭产业基地”和“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被评为中国版画、中国根雕民间艺术之乡,文庙修缮完工并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苑茶制作技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传承人刘成武,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18年,成立全省首家县级人才学校和闽北首家县级社会主义学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98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1元,增长8.1%。年初确定的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目标基本完成。被确立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样本县。竹海学校初中部、顺阳中学教学楼和高铁实验学校综合楼竣工,7所中小学长效扩容项目建设完成,一中扩建、小松中心幼儿园、“全面改薄”等项目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中心一期竣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一期、4个卫生院中医馆投入使用。新建农村幸福院9所,提升改造乡镇敬老院13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3个。市博物馆着手内部装修和布馆。完成市新区体育中心改造、朱子文化遗址“五经博士府”保护修缮,建成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个笼式足球场。完成市档案馆档案库房扩容升级。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二级馆评估。全省首部县级茶志《建瓯茶志》、全市首部美食百科《建瓯食典》正式出版。反映脱贫攻坚大型电视剧《我的金山银山》在我市拍摄。福矛窖酒和高炉光饼制作技艺被省政府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木芳等3人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力度。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救助金3410万元。新增就业257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123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7.08万人。建设保障房880套。积极创建“无欠薪项目部”,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整治,解决拖欠工资875万元。弘扬正能量,授予张宝立建瓯市“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被省上授予“双拥模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