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介绍:
杭州高新区(滨江)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滨江区行政城区合二为一而成,是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前沿阵地,正在努力成为杭州拥江发展的示范区。杭州高新区建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滨江区设立于1996年12月,由萧山划出的3个乡镇新建而成,行政区划面积73平方公里。2002年6月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目前,下辖3个街道,59个社区,户籍人口22.1万。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建设科技新城,坚持“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区域整体腾笼换鸟,力求实现滨江整体凤凰涅槃。2015年8月,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2016年全区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实现GDP901亿元,增长14.0%;财政总收入235亿元,增长17.7%;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增长18.6%;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4200亿元,增长13.4 %,其中信息经济产业2253亿元,增长20%,占全市35%;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3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3家、超10亿元企业5家。在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两化融合”指数、37个创新型试点县(市、区)综合测评中均名列首位;在浙江省首次县域经济30强评比中,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创新力三大排名均列全省第一;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三位,排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被科技部火炬中心列入全国8个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计划序列。2017年前三季度,全区实现GDP808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248亿,增长2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亿元,增长2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22.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6.3%,新增注册企业5867家。产业结构优。始终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主导产业突出、高新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0%,占工业利税的80%,占工业出口总额的93%。围绕自主创新、网络安全和中国智造,打造了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千亿级智慧经济产业,具备了可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涌现了阿里巴巴、华三通信、海康威视、浙江中控、聚光科技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电子商务、智慧互联、智慧物联、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一大批“互联网+”的产业集群,电子商务、数字视频监控、宽带接入设备、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软件产业、动漫制作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目前,我区已拥有上市公司40家。近年来,我们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大健康和新能源环保产业新蓝海,已开始初见成效,2016年,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收入超200亿元,新能源(环保)产业收入265亿元。创新能力强。把技术搞得棒棒的,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的10个发展方向,依托我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精准发力,支持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高新技术,努力抢占全球制高点。关注企业痛点,做符合规律的引导工作,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近年来,全区R&D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3%以上的高水平,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2016年全年研发经费支出122亿元,占全省10%。2016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50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6件(全国8.0件,浙江16.5件,杭州41.07件)。今年前三季度,专利申请量为10557件。目前区内骨干龙头企业本地化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也累计向区外输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人才集聚快。把人才搞得多多的,这是我们的坚定选择,我们坚持把高端人才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最首要任务。我们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撑,千方百计招引人才,创造条件留好人才,宽容失败并甘愿为失败承担必要成本,让人才在高新区更有尊严、更有价值,让人才成为最宝贵的资源。坚持走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招商引智良性循环之路,先后实施两轮“5050”计划,培育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人、“万人计划”专家10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9人、省级“千人计划”专家141人,引进海归人员5500余人,创办海归企业1100余家;设立博士后工作站51家,其中省级以上30家;近年来每年新增大学生就业2万人以上,全区本科以上学历占就业人数50%。2016年全年新引进人才2.5万人,理工科类占70%。2017年前三季度,引进人才21999人,其中理工类本科及以上人员15113人,新增“5050计划”入选项目149个。城市形态新。始终坚持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创办一流的企业、以一流的企业反哺一流的城市,通过加快滨江城市化进程和优质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对高端产业人才和高新企业的承载力,走选商优商、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之路。坚持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保持产业项目供地“3+2”标准(投入600万元/亩、产出1000万元/亩、税收100万元/亩+员工300人、地下开发两层),但将城市工业项目容积率放宽到3.0,并大力开发地下空间,造就了现代科技新城的城市形态雏形。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51.8万元、亩均增加值775.6万元均列全省第一,分别是全省平均的9倍、8倍。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彩虹快速路、西兴互通立交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地铁一号线顺利运营,地铁4、5、6号线顺利推进,其中地铁4号线即将开通。体制机制活。高新区本身就是体制创新的产物,是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军。多年来,我们坚持以问题导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省级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推出“5050计划”招引海归人才;率先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持续精简优化产业投资项目行政服务流程再造,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例,每年一个升级版,2015年新增注册企业6048家,平均每个工作日24家;新增注册资本311.8亿元,增长24.5%;2016年新增注册企业6803个,增长12.5%,平均每个工作日29家,新增注册资本482亿元,同比增长54.5%;目前全区工商注册企业3.2万家。高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其中商事制度改革、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等改革成果已在全省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