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更新时间: 2020-09-23 11:58:52 站长百科


[dài]

戴,汉语汉字,读音是dài。有如下解释:增益;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插上、架上或套上;尊奉,推崇,拥护;古国名;姓。


详细释义
[解释1]:增益。《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解释2]: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如:戴帽子;戴头巾;戴假发;戴盆;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解释3]:插上、架上或套上。如:戴花;戴眼镜;戴口罩;戴金戒指;戴手套。
[解释4]:尊奉,推崇,拥护。如: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解释5]:古国名。姬姓。春秋时灭于郑。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春秋》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
[解释6]:姓,如戴汝虎。英语对照:Day/Tae。

字形字义关系
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田共”,“土戈”亦声。“土戈”指像军队方阵一般整齐划一的田地。“田共”本义指“两家或多家共有的田亩”、“共田”。“土戈”与“田共”联合起来表示“处在军阵般整齐划一的公私田亩包围之中的共田”。
本义:产生额外收益的田亩。
引申义:三种性质的田亩所生产的谷物的运输方式:肩挑的是公粮;手捧的是私粮;头顶的是几户人家平分的额外粮食。
再引申义:用头顶物(走路)。加于头顶。
说明:古代存在三种性质的田亩:私田,相当于今日的自留地、口粮田;公田,古代井田制中的政府所有的田地,由农民无偿耕种,所产粮食归政府粮仓收储;共田,既非私田也非公田,而是属于两户或多户人家,由这些家庭合力开垦和耕种,所得收益在这些人家之间平分。这种田亩中所得的增益,就是《说文》所说的“分物得增益曰戴”中提到的“增益”。


戴字在开头的词语
戴筐
戴罪
戴帻
戴悦
戴月
戴笠
戴匡
戴角
戴见
戴鹖
戴竿
戴干
戴奉
戴鳻
戴斗
戴绖
戴德
戴白
戴翼
戴阳
戴仰
戴肩
戴眼
戴目
戴日
戴纴
戴任
戴鵀
戴仁
戴丘
戴气
戴盆
戴南
戴面
戴胜
戴帽
戴履
戴粒
戴鳌
戴山
戴说
戴头
戴天
戴孝
戴星
戴凭经
戴凭席
戴维营
戴帽子
戴冠郎
戴渊剑
戴帽饧
戴山鳌
戴头识脸
戴绿帽子
戴星而出
戴发含牙
戴大帽子
戴发含齿
戴笠故交
戴笠乘车
戴头而来
戴眉含齿
戴霜履冰
戴炭篓子
戴月披星
戴日戴斗
戴鸡佩豚
戴罪立功
戴罪图功
戴圆履方
戴天蹐地
戴高帽子
戴高帽儿
戴角披毛
戴清履浊
戴高履厚
戴盆望天
戴天履地
戴玄履黄
戴震(1723-1777)
戴爱莲(1916-)
戴进(1388-1462)
戴着斗笠亲嘴
戴叔伦(732-789)
戴季陶(1891-1949)
戴望舒(1905-1950)
戴名世(1653-1713)
戴复古(1167-1252?)


戴字在中间的词语
小戴礼
牛戴牛
北戴河
担戴不起
蜱蜉戴盆
髽麻戴绖
披红戴花
披枷戴锁
披罗戴翆
披麻戴孝
披毛戴角
披星戴月
蚍蜉戴盆
噙齿戴发
倾耳戴目
被毛戴角
不共戴天
垂发戴白
穿靴戴帽
乘车戴笠
不同戴天
感戴二天
夺戴凭席
巨鳌戴山
举首戴目
含牙戴角
感恩戴德
好戴高帽
含齿戴发
冠山戴粒
负山戴岳
感戴莫名
不戴头巾男子汉
为戴西小姐开车(为wèi)


戴字在结尾的词语
爱戴
盖戴
奉戴
感戴
负戴
扶戴
顶戴
访戴
二戴
贯戴
抱戴
辅戴
归戴
忻戴
簪戴
瞻戴
忆戴
依戴
翼戴
仰戴
翌戴
翊戴
寻戴
拥戴
小戴
胥戴
欣戴
衔戴
鹖戴
推戴
悚戴
师戴
庆戴
钦戴
擎戴
披戴
佩戴
捧戴
铭戴
毛戴
履戴
愧戴
荷戴
穿戴
大戴
担戴
不戴
插戴
鳌戴
重戴
大小戴
张冠李戴
我负子戴
夫负妻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