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更新时间: 2020-07-20 13:32:04 站长百科
[ fú ]
基本解释
1.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 :虎~。~信。~节。
2.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 :~号。音~。
3. 相合 :~合。言行相~。
4.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 :~咒。护身~。
5.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 :~瑞。~应(yìng)(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
6. 姓。
相关词汇
吞符翕景
[ tūn fú xī jǐng ]
指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相符
[ xiāng fú ]
相合;彼此一致
尺籍伍符
[ chǐ jí wǔ fú ]
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若合符节
[ ruò hé fú jié ]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符合
[ fú hé ]
1.与存在的式样、形式或标准一致 2.在本性、特性或作用上为一样或一致 3.在意见、意志或行动上一致
名不符实
[ míng bù fú shí ]
名声与实际不符。
符号
[ fú hào ]
1.印记;标号 2.用于区分某种特征的标识
名符其实
[ míng fú qí shí ]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同“名副其实”。
同符合契
[ tóng fú hé qì ]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鼎玉龟符
[ dǐng yù guī fú ]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言行相符
[ yán xíng xiāng fú ]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尺竹伍符
[ chǐ zhú wǔ fú ]
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
焚符破玺
[ fén fú pò xǐ ]
烧毁信符,打碎印章。
玄符
[ xuán fú ]
天符,符命。谓上天显示的瑞徵。
名实相符
[ míng shí xiāng fú ]
名声与实际一致。
邮符
[ yóu fú ]
发给往来人员,准许其在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凭证。
信符
[ xìn fú ]
用作凭证的符节。 《墨子·旗帜》:“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明史·云南土司传三》:“九年, 老挝 贡使还,恐道中为他部所阻,给信符,敕 孟艮 、 车里 诸部遣人护之。”《清史稿·世祖纪一》:“庚子,收故摄政王信符,贮内库。”
符记
[ fú jì ]
符号;标记。
画符念咒
[ huà fú niàn zhòu ]
道士画符箓、念咒语。比喻写字、念书今人难以索解。
符彩
[ fú cǎi ]
见“ 符采 ”。
符印
[ fú yìn ]
符节印信等凭证物的统称。
朱符
[ zhū fú ]
用朱墨写的符箓。
云符
[ yún fú ]
云彩显示的符瑞。
不符
[ bù fú ]
不相合。
换符
[ huàn fú ]
谓调任或任满离去。
表符
[ biǎo fú ]
犹表率。
符娄
[ fú lóu ]
夫馀 和 挹娄 的并称
路符
[ lù fú ]
一种通行凭证。
符采
[ fú cǎi ]
1.亦作“ 符彩 ”。 美玉的文理色彩。《文选·左思<蜀都赋>》:“其间则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银砾,符采彪炳。” 刘逵 注:“符采,玉之横文也。”《山海经·北山经》“曰 燕山 ,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琼瑶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 2.比喻人的外表仪容。 唐 王勃 《采莲赋》:“廼有贵子王孙,乘閒纵观, 何平叔 之符彩, 潘安仁 之藻翰。” 宋 司马光 《答河阳李夷白秘校书》:“以是得瞻见符采,承接餘论,其为幸已大。”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五引 宋 雷简夫 《上欧阳内翰书》:“ 简夫 顷年待詔公车府,因故人 苏子美 始拜符采,不间不遗,许接议论。” 3.指文艺才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唐 杨炯 《送东海孙尉诗序》:“ 东川 孙尉 ,文章动俗,符彩射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康熙 间, 陆圻 景宣 、 毛先舒 稚黄 ……称 西泠 十子,所作诗文,淹通藻密,符采烂然,世谓之西泠派。”
符应
[ fú yìng ]
上天显示的与人事相应的征兆。
叶符
[ yè fú ]
合乎符命。
书符
[ shū fú ]
画符。
邦符
[ bāng fú ]
国家的符瑞。
日符
[ rì fú ]
谓梦日入怀的瑞应。
合符
[ hé fú ]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管子·宙合》:“时德之遇,事之会也,若合符然。”《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即合符,而 晋鄙 不授公子兵而復请之,事必危矣。” 宋 叶适 《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 琚 、 安世 不相谋也,检校若合符,人不素定乎?” 2.相符合。 汉 刘向 《说苑·贵德》:“陛下初即至尊,与天合符。”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序》:“入神之制,与造化合符;成物之能,与坤元等契。” 前蜀 杜光庭 《天锡观告封章李二真人醮词》:“名姓生辰,子孙年数,重重显述,一一合符。”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后世只知 神尧夫 能预知 靖 康 之祸与 怀愍 一辙,而不知两 宋 之事事合符两 晋 也。” 3.指符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有护军某,知事急,怀合符於身,亦被数刃,懵然卧阶下,合符得以保全。”
公符
[ gōng fú ]
官方的凭证。
言行不符
[ yán xíng bù fú ]
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龟符
[ guī fú ]
1.《黄帝出军决》:“﹝黄帝﹞伐蚩尤……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元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 2.指天赐人君的祥端征兆。 3.龟形的符节。
默符
[ mò fú ]
暗相符合。
鸿符
[ hóng fú ]
极大的祥瑞。
高符
[ gāo fú ]
犹言好命运。
边符
[ biān fú ]
旧时指朝廷颁发给边地军政官员的符节。
轨符
[ guǐ fú ]
古代国家发行的一种借券。
詅符
[ líng fú ]
见“ 詅痴符 ”。
符表
[ fú biǎo ]
1.外表。 2.显露的征兆。
符节
[ fú jié ]
1.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 2.发兵符和使者所持节的统称。 3.单指使者所持之节。 4.指朝廷委派的地方长官或专使。
符篆
[ fú zhuàn ]
1.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省寺符篆,固於几阁,甚者碍旨詔,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 2.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 徭 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鑴非鏤,盖自然之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漱芳亭》:“他日 伯雨 往謁诸公,惟 虞先生 不言儒者事,只问道家典故,虽答之,或不能详。末问:‘能作几家符篆?’曰:‘不能。’” 3.指符箓。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 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清史稿·世祖纪二》:“壬戌,罢 太和山 贡符篆、黄精。”
符竹
[ fú zhú ]
《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优詔忽临,又委之符竹。” 宋 王禹偁 《谢除翰林学士启》:“止期卜兆於松楸,再请効官於符竹,岂意未谐私愿,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预深严之地。” 明 张居正 《工科左给事中邱岳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专城之柄,符竹之荣,而愿出入禁闥者,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闻也。”
符禁
[ fú jìn ]
符咒与禁架。
符样
[ fú yàng ]
上级官府下达的文件。
基本解释
1.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 :虎~。~信。~节。
2.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 :~号。音~。
3. 相合 :~合。言行相~。
4.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 :~咒。护身~。
5.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 :~瑞。~应(yìng)(指天降“符瑞”,与人事相应)。
6. 姓。
相关词汇
吞符翕景
[ tūn fú xī jǐng ]
指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相符
[ xiāng fú ]
相合;彼此一致
尺籍伍符
[ chǐ jí wǔ fú ]
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
若合符节
[ ruò hé fú jié ]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符合
[ fú hé ]
1.与存在的式样、形式或标准一致 2.在本性、特性或作用上为一样或一致 3.在意见、意志或行动上一致
名不符实
[ míng bù fú shí ]
名声与实际不符。
符号
[ fú hào ]
1.印记;标号 2.用于区分某种特征的标识
名符其实
[ míng fú qí shí ]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同“名副其实”。
同符合契
[ tóng fú hé qì ]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鼎玉龟符
[ dǐng yù guī fú ]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言行相符
[ yán xíng xiāng fú ]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尺竹伍符
[ chǐ zhú wǔ fú ]
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
焚符破玺
[ fén fú pò xǐ ]
烧毁信符,打碎印章。
玄符
[ xuán fú ]
天符,符命。谓上天显示的瑞徵。
名实相符
[ míng shí xiāng fú ]
名声与实际一致。
邮符
[ yóu fú ]
发给往来人员,准许其在驿站食宿及使用其车马的凭证。
信符
[ xìn fú ]
用作凭证的符节。 《墨子·旗帜》:“门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从令者斩。”《明史·云南土司传三》:“九年, 老挝 贡使还,恐道中为他部所阻,给信符,敕 孟艮 、 车里 诸部遣人护之。”《清史稿·世祖纪一》:“庚子,收故摄政王信符,贮内库。”
符记
[ fú jì ]
符号;标记。
画符念咒
[ huà fú niàn zhòu ]
道士画符箓、念咒语。比喻写字、念书今人难以索解。
符彩
[ fú cǎi ]
见“ 符采 ”。
符印
[ fú yìn ]
符节印信等凭证物的统称。
朱符
[ zhū fú ]
用朱墨写的符箓。
云符
[ yún fú ]
云彩显示的符瑞。
不符
[ bù fú ]
不相合。
换符
[ huàn fú ]
谓调任或任满离去。
表符
[ biǎo fú ]
犹表率。
符娄
[ fú lóu ]
夫馀 和 挹娄 的并称
路符
[ lù fú ]
一种通行凭证。
符采
[ fú cǎi ]
1.亦作“ 符彩 ”。 美玉的文理色彩。《文选·左思<蜀都赋>》:“其间则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银砾,符采彪炳。” 刘逵 注:“符采,玉之横文也。”《山海经·北山经》“曰 燕山 ,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琼瑶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 2.比喻人的外表仪容。 唐 王勃 《采莲赋》:“廼有贵子王孙,乘閒纵观, 何平叔 之符彩, 潘安仁 之藻翰。” 宋 司马光 《答河阳李夷白秘校书》:“以是得瞻见符采,承接餘论,其为幸已大。”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五引 宋 雷简夫 《上欧阳内翰书》:“ 简夫 顷年待詔公车府,因故人 苏子美 始拜符采,不间不遗,许接议论。” 3.指文艺才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唐 杨炯 《送东海孙尉诗序》:“ 东川 孙尉 ,文章动俗,符彩射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康熙 间, 陆圻 景宣 、 毛先舒 稚黄 ……称 西泠 十子,所作诗文,淹通藻密,符采烂然,世谓之西泠派。”
符应
[ fú yìng ]
上天显示的与人事相应的征兆。
叶符
[ yè fú ]
合乎符命。
书符
[ shū fú ]
画符。
邦符
[ bāng fú ]
国家的符瑞。
日符
[ rì fú ]
谓梦日入怀的瑞应。
合符
[ hé fú ]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管子·宙合》:“时德之遇,事之会也,若合符然。”《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即合符,而 晋鄙 不授公子兵而復请之,事必危矣。” 宋 叶适 《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 琚 、 安世 不相谋也,检校若合符,人不素定乎?” 2.相符合。 汉 刘向 《说苑·贵德》:“陛下初即至尊,与天合符。”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序》:“入神之制,与造化合符;成物之能,与坤元等契。” 前蜀 杜光庭 《天锡观告封章李二真人醮词》:“名姓生辰,子孙年数,重重显述,一一合符。”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后世只知 神尧夫 能预知 靖 康 之祸与 怀愍 一辙,而不知两 宋 之事事合符两 晋 也。” 3.指符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有护军某,知事急,怀合符於身,亦被数刃,懵然卧阶下,合符得以保全。”
公符
[ gōng fú ]
官方的凭证。
言行不符
[ yán xíng bù fú ]
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龟符
[ guī fú ]
1.《黄帝出军决》:“﹝黄帝﹞伐蚩尤……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元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 2.指天赐人君的祥端征兆。 3.龟形的符节。
默符
[ mò fú ]
暗相符合。
鸿符
[ hóng fú ]
极大的祥瑞。
高符
[ gāo fú ]
犹言好命运。
边符
[ biān fú ]
旧时指朝廷颁发给边地军政官员的符节。
轨符
[ guǐ fú ]
古代国家发行的一种借券。
詅符
[ líng fú ]
见“ 詅痴符 ”。
符表
[ fú biǎo ]
1.外表。 2.显露的征兆。
符节
[ fú jié ]
1.古代符信之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 2.发兵符和使者所持节的统称。 3.单指使者所持之节。 4.指朝廷委派的地方长官或专使。
符篆
[ fú zhuàn ]
1.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省寺符篆,固於几阁,甚者碍旨詔,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 2.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 徭 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鑴非鏤,盖自然之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漱芳亭》:“他日 伯雨 往謁诸公,惟 虞先生 不言儒者事,只问道家典故,虽答之,或不能详。末问:‘能作几家符篆?’曰:‘不能。’” 3.指符箓。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 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清史稿·世祖纪二》:“壬戌,罢 太和山 贡符篆、黄精。”
符竹
[ fú zhú ]
《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优詔忽临,又委之符竹。” 宋 王禹偁 《谢除翰林学士启》:“止期卜兆於松楸,再请効官於符竹,岂意未谐私愿,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预深严之地。” 明 张居正 《工科左给事中邱岳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专城之柄,符竹之荣,而愿出入禁闥者,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闻也。”
符禁
[ fú jìn ]
符咒与禁架。
符样
[ fú yàng ]
上级官府下达的文件。